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推進價格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指出將加快放開天然氣氣源和銷售價格,這意味著天然氣價格改革市場化將進一步提速。與此同時,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在《人民日報》發表價格改革解讀文章時,首次提到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并明確了其在價格改革過程中的探索地位。專家預計,隨著天然氣價格改革向縱深推進,天然氣交易中心的發展將步入快車道。
《若干意見》確定,下階段價格改革的重點任務就是深化重點領域價格改革。適時放開成品油、電力、天然氣、交通運輸競爭性領域或環節價格,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決定價格的作用。
發改委主任徐紹史在《人民日報》的署名文章中表示,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7月1日試營業,三個月來管道天然氣和液化天然氣累計成交量分別為4.5億方和4.2萬噸,交易金額超過10億元,為下一步放開非居民用氣價格作了積極的探索。
按照國家發改委的規劃,我國天然氣價改的戰略要分四步走,最終將全面放開非居民用氣價格。
2013年,我國首次提出采取區分增量氣和存量氣的方法,先將增量氣價格調整到與可替代能源保持合理比價的水平。
2014年,國家將存量氣的價格也作了適當調整,向可替代能源價格靠攏。
2015年年初,我國先后完成非居民用天然氣價格順利并軌,放開大用戶直供氣價。
到目前為止,前三步戰略已基本完成。但相對于煤炭、石油等市場化程度較高的能源價格而言,天然氣價格的市場化步伐仍有待加快。
“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三大天然氣消費國。在2014年之前的15年,天然氣消費增長都在15%-20%左右。”國家能源局油氣司副司長楊雷說。
但自去年以來,天然氣消費增速明顯減緩。數據顯示,去年我國天然氣消費增幅為5.6%,創近10年來最低;而今年上半年,全國天然氣消費增幅僅2.1%,進一步大幅下滑。
“相對于煤炭和石油等替代能源價格的大幅下跌,由于價格管制,我國天然氣價格在上半年調整后,變化并不大。”楊雷說。
多數市場機構及專家認為,天然氣價格的調整已經出現了明顯的遲滯,不利于消費需求的增長。
“現行定價機制中價格分級管理、上下游價格銜接不及時、缺少差別價格政策、居民與非居民倒掛等弊端,不同程度損害了燃氣經營企業的利益,不利于行業的健康發展,加快天然氣價格機制改革迫在眉睫。”金銀島訊市場分析師梁津說。
據悉,在國家發改委公布的第四步的價改方案中,明確提出了“引導進入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交易形成價格”,這意味著天然氣價格將由原來的政府定價全面過渡到市場定價。
專家認為,充分實現交易中心交易是石油天然氣市場化改革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對于推進我國石油天然氣市場化改革具有革命性意義。市場化改革不是單純的放開價格、放開指令性計劃,更重要的是推動經營管理體制和市場結構的改革。一方面,交易中心交易有利于形成多買多賣的競爭性市場體系。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高市場效率、優化資源配置。
數據顯示,目前交易中心會員數量150余家,其中已開戶具備交易條件的用戶超過100家,上下游企業都有參與。近期,中石油川渝用戶也將轉入線上交易,交易中心會員將再擴容。